课程建设
发展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发布时间:2017-10-09     浏览量:

我们依据国家相关的文件、法规并且借鉴学前教育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园的传统和现实情况,经过不断的“构建—反思—调整—实践—修订”,形成了目前我园发展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一)发展课程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对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学习效果的预期,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也称为纵向结构,即宏观目标(总目标)、中观目标(具体目标)、微观目标(包括:年龄阶段或学年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1.发展课程的宏观目标——总目标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目标基础,借鉴我国传统的中华伦理仁义礼智信和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部分,我们将发展课程的总目标定为:培养健康乐观(乐)、善良有爱(爱)、文明礼貌(礼)、好奇智慧(智)、诚信立美(美)的儿童。

2.发展课程的中观目标——具体目标

依据发展课程的总目标,我们制订了课程的具体目标,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① 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安全意识与能力,喜爱运动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爱劳动,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态度积极乐观。

② 爱护动植物及环境,热爱身边的人和所属的团体,在共同生活中学习关心、互助、分享、合作、感恩、诚实、守信。

③ 初步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并运用文明礼仪,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④ 愿意亲近自然及接触新事物,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与联系,有好奇心,具有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⑤ 喜欢美的事物,能够初步感受、发现、欣赏自然界、生活中及文化艺术中的美,并大胆尝试表现美。

3.发展课程的微观目标——年龄目标、月目标、教育活动目标

发展课程的微观目标包括年龄目标、月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其中,年龄目标和月目标是在中观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自我、自然、社会、文化四个内容领域制订的,共包含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的目标,小班和中班有10个月(除去1月寒假和8月暑假)的月目标,大班有9个月(大班幼儿6月30日毕业)的月目标。之后,每个年龄段按照每月四周制订了周活动计划表,每个教育活动包括名称和目标。

(二)发展课程的内容体系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依据“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与上述目标,发展课程的内容按照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为:自我、自然、社会、文化。这一内容范围涵盖了《纲要》和《指南》五大领域的内容

1.自我

自我包含健康领域和部分社会领域的内容。个人自我:指向个体的特质、价值和能力,涉及自己的身体、性别、喜好、能力(能做或不能做)等方面,例如“我喜欢画画”。关系自我:指向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涉及家庭成员、亲属及其与自己的关系。社会自我:指向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和名誉,涉及教师、同伴及身边其他经常接触的人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例如“我是大家都喜欢的小朋友”。集体自我:指向公共关系中人们所属的团体归类,将自己放在特定的团体中进行认识,例如“我是XX幼儿园的小朋友”“我的家乡是北京”“我是中国人”等。

以上关于自我的内容范围,我们借鉴了罗宾等人关于自我的层次和结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幼儿个体的运动、健康(安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以及家庭、家乡、民族、祖国等是自我的内容。

 2.自然

自然包括了科学领域中的科学和数学内容。植物:外形特征、结构、生长变化过程、生长环境(条件)、作用、多样性。动物:外形特征、身体结构与功能、食性、生长变化过程、环境、繁殖、多样性。物质材料:突出特性、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作用。自然现象:四季的明显特征、天气现象(晴、阴、雨、雪、风、霾等)。数学:数与运算、规律与关系、量与计量、几何与空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社会

社会包含社会领域的大部分内容。社会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且行之有效的知识,包括周围人文环境、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有关内容。社会规则: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规则。对于幼儿,主要包括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则人际交往:对于幼儿,主要指与家人、教师、同伴及身边经常接触的人的交往,涉及交往的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等

 4.文化

文化包含语言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内容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等,见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文明的行为与礼仪主要在此部分体现,同时,此部分也包含传统文化。

发展课程内容上的这种划分,在包含五大领域的同时,更加强调儿童对自我、自然、社会、文化的认识、理解及相关经验和能力的获得,这是基于我们的一些认识:当今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多元文化的认同、寻找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平衡,而我们培养的儿童应该是能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